A-A+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出自春秋人左丘明的《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赏析: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戎行攻击鲁国。鲁庄公预备应战。曹刿恳求参见。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在商议这事,你又为啥要参加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短少才智,不能远见卓识。”所以上朝去参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啥应战呢?”庄公说:“衣裳、食物这些摄生的东西,我不敢单独专有,必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遵从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必定凭着一片至诚,通知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心,不能被神信赖,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轻重不一样的案子,我即便不善于明察详审,必定根据实情处置。”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工作。能够凭仗这个条件打一仗。要交兵,请答应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戎行在长勺作战。庄公计划伐鼓指令进军。曹刿说:“不可。”齐国戎行敲了三次鼓。曹刿说:“能够进攻了。”齐国的戎行大北。庄公预备驱车追去。曹刿说:“不可。”所以向下调查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能够了。”就追击齐国戎行。

  战胜了齐国戎行后,庄公问这样做的缘由。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伐鼓振奋了勇气,第2次伐鼓勇气失落,第三次伐鼓勇气就消除了。他们的勇气不见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不容易估量的,怕有伏兵在那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紊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号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

  这个成语中的“鼓”指敲战鼓;“作”振奋;“气”勇气。在原文中它是指作战时第一次敲鼓最能激起战士们的锐气,多敲几回鼓锐气也就渐渐削弱了。如今咱们经常用这个成语故事中的“趁热打铁”来描述作事时要兴起劲头,一往无前。

  •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资料源于互联网,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https://mingju.yow100.com/526.html

10句经典哲理小句子,值得收藏

10句经典哲理小句子,值得收藏
用心去阅读,下面的句子或许可以让我们受用一生! 1. 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是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那么忘记了 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是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那么忘记了。 2. 幸福是每一个微小的生活愿望达成 幸福,不是长生不老,不是大鱼大肉,不是权倾朝野。 幸福是每一个微小的生活愿望达成。 当你想...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出自晚唐诗人杜牧的《叹花》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赏析  这首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又题作《怅诗》,文亦有不同:“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全唐诗》卷五二四)   关于此诗,有一个传说故事:杜牧游湖州,识一民间女子,年十余岁。杜牧与其母相约过十年来娶,后十四年,杜牧始出为湖州刺史,女子已嫁人三年,...

关于家的优美诗句、描写家的诗句

关于家的优美诗句、描写家的诗句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王维《杂诗》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 秋思》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白居易《望驿台》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过故人庄》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之章《回乡偶书》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mdas...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   从军行七首·其四   作者: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由于诗中所触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迷惑。置疑作者不谙地舆,因此囫囵吞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现象。   前两句说到三...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yow100.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