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全诗赏析

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

望岳

作者:杜甫 年代: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736年(开元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该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已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该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全文没有“望”,却句句写“望”。空间由远而近,首联运望,颔联近望,颈联仰望,尾联俯望。

有关山的诗句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有关山的诗句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夕阳山外山,春水渡边渡。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岩突兀方山曲,古殿般舟枕岩腹。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朱实山下开,清香寒更发。 自有山泉入,非因采画来 兜罗天近云烟湿,婆律风清草木香。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浮生梦觉黄梁熟,何得驱妪重名禄。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 ...

席慕容经典诗句

席慕容经典诗句
  我折叠着我的爱   ----席慕容     我折叠着我的爱 我的爱也折叠着我 我的折叠着的爱 像草原上的长河那样婉转曲折 遂将我层层地折叠起来   我隐藏着我的爱 我的爱也隐藏着我 我的隐藏着的爱 想山岚遮蔽了燃烧着的秋林 遂将我严密地隐藏起来   我显露着我的爱 我的爱也显露着我 我的显露着的爱 像春天的风吹过旷野无所忌惮 遂将我完整地显露出来   我铺展着我的爱 我的...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出自中唐诗人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赏析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载...

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

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
出自清代项鸿祚的《清平乐·池上纳凉》 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 参考翻译 注释 ①清话:清新美好。②桃笙:指竹席。据说四川闽中万山中,有桃笙竹,节高而皮软,杀其青可做簟,暑月寝之无汗,故人称簟为桃笙。▼ 参考赏析 赏析 此词写夏夜在庭院荷塘边乘凉的情景。上片写夜的宁静清幽,下片刻画乘凉时的心情。夏末...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yow100.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