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秦韬玉《贫女》全诗赏析

    秦韬玉,字仲明,京兆人。他父亲是一个禁卫军官,但他却爱好文学,作恬和浏亮。他巴结上当时有权有势的宦官田令孜,由田令孜的提拔,不到一年,官至丞郎,为保大军节度使幕下的判官。僖宗避难入蜀,他也随驾同行。中和二年(公元八八二年),礼部侍郎归仁绍主试,僖宗特下敕命,赐秦韬玉进士及第,并命礼部把秦韬玉列入及第进士二十四人名额内一起安排官职。以后田令孜就汲引他为工部侍郎。

    以上是《唐才子传》记载的秦韬玉的履历。由此看来,唐代三百年的诗人中,他的出身最为特殊。“丞郎”是县丞和校书郎一级的官职,一般都是进士及第后的第一任官职。秦韬玉未经考试及第,已经以丞郎的官位任职节度判官,这已经是破天荒的事了。后来又不经考试,而由皇帝的敕命成为及第的进士,更依靠宦官的提拔,一下子升迁为工部侍郎,官运迅速,也是古所未闻的。

    秦韬玉诗有《投知小录》三卷,但现存于《全唐诗》中的只有三十六首,大多是七言律诗。诗不甚佳,而《贫女》一首却为历代传诵的名作。

    贫女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亦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纤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首诗写一个天生自然美丽的贫女,不学时世流行的梳妆打扮,因而不被人们赏识,嫁不出去。天天在家做针线活计,却是为别人做嫁时衣。诗的主题思想,一读就明白,显然是有比兴意义的。最后二句,尤其为历代以来,以文字工作为达官贵人服务的人,常常引用来发泄牢骚。“为人作嫁”这个成语,就是出于此诗。

    但是,这首诗的总的意义,虽然人人都能了解,其中间二联却直到如今没有人能完全理解。我们先看一段《唐诗鼓吹》中廖文炳的解释:

    此伤时未遇,托贫女以自况也。首言贫居蓬门,素不识绮罗之香,拟托良媒以通意,不免枉已以徇人。亦为之自伤也。喻不可托人荐拔以致用也。且以人情言之,格调之高,未必致爱;梳妆之俭,对所共怜。喻世有才德者则不之用;致饰于外者,则好之耳。五句言不敢以工巧夸世,六句言不敢以描画自骄。未则致其自伤之意。谓吾所最恨者,年年压金线,以作他人嫁时之服,惜我贫居,久不适人,其情于是乎可恻也。

    再看新近出版的《唐诗选》,编者注释云:

    风流,举止潇洒。高格调,胸襟气度超群。怜,在这里也是爱的意思。时世,当代。上句的谁字贯下句。这两句说:有谁欣赏不同流俗的格调,又有谁与贫女共爱俭朴的梳妆呢?也就是说,当时只有卑俗的格调和奢靡的梳妆才被人喜爱。

    从元明到如今,我只见到这两段比较详细的解释,可以看清作者对此诗每一句的了解情况。《唐诗鼓吹》中朱东岩也有一段评解,说得很含胡,看不清他对关键句子的了解情况,故不录出。

    以上两段解释没有多大差距。他们都把“谁爱”、“共怜”二句理解为平行句,“风流高格调”是属于贫女,“时世俭梳妆”也属于贫女。“敢将”、“不把”二句,廖文炳也理解为平行句,《唐诗选》编者虽没有讲到,但可知他和廖文炳的体会没有不同。

    我认为,这两联四句,他们都讲错了。也许历代以来,读此诗者,也都是这样讲法。那么,这首诗一向没有人完全理解,也说不定。不过,喻守真注解《唐诗三百首》,在此诗后的一段“作法”简释却很有意思:

    首句以“绮罗香”衬“贫”字。次句以“伤”字立意。颔联上句是自矜身分,下句是鄙弃时俗,颈联是不露才华,下句是不同流俗。末联是伤不得其时,“苦恨”是从“自伤”中来,“压金线”又从“针巧”①而来。贫女的拟托良媒,正反映诗人的无人汲引,不能得志……

    虽然没有逐句讲明,但可知他都不把中二联的上下句理解为平行句。上句的理解没错,下句则似乎还没有讲通。

    这首诗牵涉到“时世妆”。如果不了解当时妇女的“时世妆”是什么样式。就不容易了解第二联和第三联的下句。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已搜集了一些关于从天宝至贞元、元和年间的妇女时行妆束的资料,现在我们可以利用他的研究成果来解释“共怜时世俭梳妆”及“不把双眉斗画长”这两句。这两句的意义弄清楚之后,才能正确地了解两联的作者原意。

    小头鞵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a href='http://www.gudianwenxue.com/hanfu/' target='_blank'>ぁ?br />
    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

    这是王建的一首《宫词》。说当时宫女的装束,还是天宝末年的时妆。鞋头小,衣裳也窄小,眉毛画得又细又长。当时民间妇女的装束已经改变,宫女的装束己成为老式,所以王建说幸而外人见不到这样装束的宫女,如果见到,一定会失笑。

    白居易《新乐府》有一首《时世妆》,记录了贞元、元和年间妇女的时妆:

    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

    时世流行无远近,顋不施朱面无粉。

    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

    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

    圆鬟无鬓椎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下略)

    脸上不施朱粉。唇膏是乌黑的。眉毛画作八字式,好象在哭。梳两个圆鬟而无鬓脚,象胡人的椎髻。总之,这样的妆饰是效法胡人的,所以白居易诗的结句云:

    元和妆样君记取,髻椎面赭非华风。

    同时元稹有一首诗《有所教》,大约是教训他家中妇女的:

    莫画长眉画短眉,斜红伤竖莫伤垂。

    人人总解争时势,都大须看各自宜。

    第一句容易了解,不要画长眉毛,要画短些。第二句我们已不易了解。“斜红”是什么?白居易诗中也有“斜红”,大约是涂胭脂的式样。白居易诗是说不涂红色而用赭色,元稹这一句是说涂胭脂宁可竖,不要垂。但怎么叫竖与垂就不可知了。第三、四句是说:虽然人人都要学时髦妆饰,但也要看各人自己适宜于何种妆饰。(“时势”即“时世”。)

    贞元、元和以来通行的这种时世妆,称为“俭妆”,因为比较朴素,不用脂粉而用赭色土粉,也较为俭约。《唐会要》载文宗时曾下诏禁止妇女“高髻、俭妆、去眉、开额”②。可知当时妇女的眉样,又从短眉而时行到剃去眉毛了。

    看了这些有关唐代妇女装饰史的资料,我们可以对某些赋咏妇女生活的诗篇有更深的了解。例如朱庆馀的“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句诗的时代背景,正是妇女眉样在转变的时候,所以新娘自己没有把握,不知道所画的眉样合不合时世妆。

    现在,我们可以回头来讲秦韬玉的这首《贫女》诗了。起联和尾联都没有问题,大家所理解的也没有差距。主要是讲中间二联四句。

    “谁爱风流高格调”,此句是贫女“自矜身分”。她知道自己风格太高,无人喜爱。诸家所释,都是一样。不过“风流”二字,并非指“举止潇洒”,而还是指妆饰高华。白居易诗中有几次用到“风流”,例如:

    风流夸堕髻,时世斗啼眉。

    风流薄梳洗,时世宽妆束。

    这里“风流”都与“时世”对举,两联都是平行句,可知“风流”也是指妇女妆饰时髦、漂亮的意思。秦韬玉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谁喜爱我这种不合时宜的高格调的打扮呢?”

    接下去说:“共怜时世俭梳妆。”这里一个“共”宇,一个“俭”字,大家都讲错了,因此没有掌握到作者的原意。“共”字应讲作“许多人”,“众人”。“俭梳妆”本该是“俭妆”,因为要凑足七字,而加入一个“梳”字。整句的意思应当讲作:“大家都喜欢时行的俭妆。”许多人不知道当时的时世妆名为“俭妆”,于是廖文炳讲作“梳妆之俭,时所共怜”。《唐诗选》编注者讲作:“有谁与贫女共爱俭朴的梳妆呢?”这个“俭”被讲成可以肯定的美德了。

    颈联二句就牵涉到画眉的问题了。当时是通行画短眉,或者甚至剃去眉毛的“时世”,那么,如果有一个姑娘自以为手指纤巧,偏偏要画长眉,岂非背时?诗人要描写贫女不敢背时,只得从俗,因此说:“我不敢自夸手指纤巧,所以不画长眉。”喻守真以为这下句是表示“不同流俗”,恰恰是讲反了。

    结尾句“为他人作嫁衣裳”,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结构法。这是一个拗句,又称折腰句。在诵读的时候,只能照一般七言句那样读作“为他+人作+嫁衣裳”。

    ①针巧:此字《唐诗品汇》作“纤巧”。《全唐诗》作“偏巧”,注云:“一作纤。”诸家引用亦多作“纤巧”。只有《唐诗三百首》作“针巧”。观原诗下句对“斗画长”,则“针”字亦有理。

    ②《唐会要》卷三十一载唐文宗大和六年(公元八三二年)有司奏:“妇人高髻险妆,去眉开额,甚乖风俗,颇坏常仪。费用金银,过为首饰,并请禁断。其妆梳钗篦等,伏请敕依贞元中旧制。仍请敕下后,诸司及州府榜示,限一月内改革。”此文中“险妆”乃“俭妆”之误。《唐诗鼓吹》注引此文,作“俭妆”,是。

    原载:《唐诗百话》下。作者:施蛰存

  •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资料源于互联网,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秦韬玉《贫女》全诗赏析 | https://mingju.yow100.com/635.html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出自宋代诗人李清照的《醉花阴》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情的是重阳佳节怀念丈夫的心境。传说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较量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

关于描写山的诗句

关于描写山的诗句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之五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遗怀》 上邪下难正,众枉不可矫。 何承天《上邪篇》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绝句...

描写思念诗句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描写思念诗句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鹊踏枝》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白居易《长恨歌》 泪纵能乾终有迹,语多难寄反无词。陈端生《寄外》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苏曼殊《本事诗》 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温庭筠《南歌子四首其二》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鹊踏枝》 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晏殊《清...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出自唐代虞世南的《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喝的是清冽的露水,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因为它站得高,声音自然传得远,并不是...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yow100.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