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最终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注释丑奴儿:四十四字,平韵。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

参考赏析

赏析二

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而今”二字,转折有力,...

赏析三

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上片说,少年时代思想单纯,没有经历过人世艰辛,喜欢登上高楼(层楼),赏玩景致,本来没有愁苦可言,但是“为赋新词”,只好装出一副斯文样子,勉强写一些“愁苦”的字眼应景。...

赏析一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

作者介绍

辛弃疾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指点你人生的三句话

指点你人生的三句话
第一句话 你的责任就是你的方向, 你的经历就是你的资本, 你的性格就是你的命运。 第二句话 复杂的事情简单做,你就是专家;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行家; 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 第三句话 美好是属于自信者的, 机会是属于开拓者的, 奇迹是属于执著者的! 你若不想做,总会找到借口;你若想做,总会找到方法。 沙子是废物,水泥也是废物,但他们混在一起是混凝土,就是精品; 大米是精品,...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夕 一作:昔)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参...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赏析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疑惑之时,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一般来讲,雪初落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

关于水的现代诗句 为伊在水一方,为我靠水而居

关于水的现代诗句 为伊在水一方,为我靠水而居
你好啊,甘冽、清明的水! 从出生那天,你似乎就有着 诗人的清高,圣者的智慧 以一颗不肯媚俗、阿谀的心儿 寓居于世。 流水记得微风,记得微风的想法 它的快慢,都在一念之间。 凌波而舞的女子呵,踏着水的细语,扰乱了月的心绪。 河, 源头飞来白天鹅。 问询我, 为谁作《三别》? 薄雾沿水波而来 让我做一回江岸,象一个小小的卵石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在雨里,我只顾跑 眼里...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yow100.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