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一剪梅·中秋元月》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惟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回忆起那个晴朗的中秋,我置身在芳香的丹桂丛。花影映照在酒杯中,月波荡漾在酒杯中。今晚同样在楼上举杯待月光,可是乌云浸湿了纱窗,雨水打湿了纱窗。我直想乘风上天去质问天公,可是这天路没法打通,想送个信吧信也难通。满堂只有蜡烛高烧光闪闪,照耀得酒宴上红彤彤。让我们慢慢把酒喝几盅,让我们慢慢把曲唱到终。▼

参考赏析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中秋赏月未得的词。上片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今宵中秋无月的遗憾。“忆对”三句是回忆以前那个花好月圆的中秋节情景:天晴风静,皓月当空,桂花飘香,饮酒乐甚,心情非常舒畅。尤其是花映在杯中,月也在映在酒杯中的描写,生动形象,富于情趣。“今宵”三句,写今夜无月的情景,但词人并未直接写出,而是说今晚饮▼

创作背景

辛弃疾曾亲率骑兵独闯金兵大营,曾写《美芹十论》、《九议》进奏朝廷,论议抗金方略,反对议和偏安。可是,权奸当道,欺圣蒙主,辛弃疾进奏不被采纳,反遭弹劾、排挤、打击,直至削官罢职,被废闲居。这首词借题发挥,明咏中秋赏月,实为忧国之思,寄恨之作。▼

作者介绍

辛弃疾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清愁,芭蕉不展丁香结。

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清愁,芭蕉不展丁香结。
出自宋代贺铸的《石州引·薄雨初寒》 薄雨初寒,斜照弄晴,春意空阔。长亭柳色才黄,远客一枝先折。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鸦,东风销尽龙沙雪。还记出关来,恰而今时节。 将发。画楼芳酒,红泪清歌,顿成轻别。已是经年,杳杳音尘多绝。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清愁,芭蕉不展丁香结。枉望断天涯,两厌厌风月。 ...

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

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
出自唐代诗人史青的《应诏赋得除夜》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 赏析  这首虽是史青应诏之作,但写得俊逸平淡,真情朴质,十分具有感染力。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夜直》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赏析  王安石于1042年(宋仁宗庆历二年)进士及第,1059年(嘉佑三年)上变法万言书,未被采纳。直到1068年(宋神宗熙宁元年),神宗准备实行新法,才于四月才召他进京面对。经过二十六年的漫长岁月,王安石屈居下位不算,最大的憾事是变法主张未能实现。此时形势突变,遇到了赏识他主张的锐意变法的新...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全诗赏析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全诗赏析
名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行路难》 行路难 作者:李白 年代: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赏析:       这是李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yow100.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