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出自唐代诗人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作。从多角度描绘了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了诗人的心头,营造了一种寂寥,凄清的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思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这首诗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刘禹锡《和令孤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中提到李益,有“边月空悲芦管秋”句,即指此诗。可见此诗在当时已传诵很广。《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的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白居易: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全诗赏析

白居易: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全诗赏析
古诗名句“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花非花》 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注释: 朝云:此借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之典故。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蛆,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作品赏析:   《花非花》是变格的仄韵七绝,他把前二句各分为三三句法。其实是为妓...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出自唐代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出自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夏夜追凉》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赏析  “追凉”,即觅凉、取凉。较之“觅”和“取”,“追”更能表现对“凉”的渴求,杜甫“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羌村三首》其二)意可见。但这首诗在艺术处理上却有其独到之处:它撇开了暑热难耐的感受,而仅就“追凉”着墨,以淡淡的几笔,勾勒出一幅夏夜追凉图,其中有皎洁的月光,有浓密的树荫,有婆娑...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出自唐代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韵译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朋友啊,洛阳亲友若...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yow100.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